欢迎来到 江南书院, 登录 | 注册
 第三期  首页 > 第三期   

跨越思想的交集

葦杭書院·江南書院经史合参治学方法学术会讲

经史合参乃中国传统之治学方法,今儒学方兴未艾,书院林立并起。然治国学之方法依然未脱现代学术,换言之为西方学术思考之束缚,传统与现代之间沟壑依然。为沟通此沟壑计,苇杭书院与江南书院携手同心,欲为重振国学而启“以中国解释中国”之先风,就传承久远之“经史合参”之治学方法,汇聚高贤,耽思经史,于2016年8月6日举办“经史合参的治学方法学术会讲”

会讲地江南书院位于江苏省江阴市,国内文化与教育领域卓有成就的各位专家学者及社会各界人士近200人参与盛会

会讲之初,与会嘉宾及在场师友向大成至圣先师孔子行礼,师友之间相互见礼,以儒门特有之方式开场。此次会讲由苇杭书院院长杨汝清老师主持,杨老师指出此次会讲的目的是希望让在场的同道、朋友,能够真正地领略我们中国自己学问研究的体系,并希望就如何进行“经史合参”为大家提供一个可贵的思路。会讲采用传统书院的会讲模式,学者们序齿发言,会讲嘉宾与师友自由辩难。

首先,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吴光老师指出了儒家会讲的意义,并指出经史合参就是明经通史,明体达用。经史合参要读经读史。当代儒学复兴的标志就是推展儒学会讲。这是儒学复兴的标志。吴老师讲了中国人敬畏的三种形式,儒学会讲对于我们培养中国人的信仰有很大的积极作用,指出要明白经典的道理,历史的变化。通过明经究天人之际,通过明史通古今之变,并坚持不懈地读经读史,以此做到明体达用。同时,吴光老师指出经史合参在方法论上要多一点辩证的思维,不能以片面和极端的态度看待历史,但重点强调天下主义之外还有国家主义,在讲天下主义的时候不能忘了国家主义。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程方平老师就经世合参的范围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程老师认为应该拓展经史的范围并不是所有人都拥有这样纯学术的条件和机会,经史合参的条件和机缘大家都不一样,所以可以灵活一些。程老师特别强调,历史不是线性化的,也就是说历史和经典的合参有时候是互为依托的,历史是可以预测未来的。同时指出了狭隘的民族主义的不足。最后程老师进一步说明了在经史合参中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方朝晖老师以高句丽的民族主义和英法火烧圆明园两个生动的历史故事说明要客观的看待历史,不能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方老师认为中国和韩国在对待民族问题上都有具有民族主义的倾向。儒家思想天下为公,但我们需要一个健康的民族主义,这种民族主义要和儒家天下为公的思想是一致的。儒家追求的是天下大同。我们学习儒家文化,要有大国情怀。将读史与读经结合起来,能帮我们看清很多现实问题。

隐居于莫干山的社会学学者徐迅老师从社会历史的角度说明了经史合参的重要意义。徐老师感慨地说经史合参在过去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说文解字注》就是经史合参的典范。但由于一百多年来西方文化和科技的引入,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的学术论文引进了大量的概念,甚至不会说中国话了。并指出传统意义上的“经史”是不用解释的,经就是圣人之言,起教化作用,我们才有两千多年的文化史。读经你才知道自己是中国人,经史互参你才能知道自己是中国人!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干春松老师方朝晖老师、程方平老师、吴光老师、徐迅老师的观点分别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干老师指出方朝晖老师看待英法火烧圆明园的观点是有失偏颇的,不仅从方法上不能接受,从学理上也站不住。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历史条件下,英法的侵略行为是必然的,不能完全以清政府应对的策略为借口;其次,干老师指出程方平老师拓展经世合参的范围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经世合参。历史上经和史的概念,根本不是我们今天所讲的历史概念。传统的经世合参的经就是儒家的经典,确切地说就是十三经。我们要区分儒家意义上的经和广义上的经的含义;再者,干老师重申了吴光老师所讲经史会讲对儒学复兴的重要意义;最后,干老师就徐迅老师举的顾炎武提出的“亡国亡天下”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儒家是为万世立法的,要提供一个普遍的价值。

 金陵古琴家吴派琴学传人吕建福老师从生活儒学切入论述了经世合参中知行合一的重要性并指出经世合参还是有点学术思维,传统上应该是学和修的概念。经史合参是学的重要内容,知行合一是修的重要理念。儒家的治学本身离不开知行合一。经史合参,这个“经”的概念是极其尊贵的,表示我们尊重经典,尊重道统。现代科学只论方法,没有对圣贤的尊重,没有对心灵的体悟,没有经典的依据。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副主任程刚老师肯定了的权威性并指出传统学术和政治息息相关,政治维护了学术的权威性,学术保证了政治的稳定。我们不能轻易否定经典,“到了现在不只是权威资源,它还讲道理,又包含价值观即使我们来批判他,基本前提要有敬畏此外,程老师特别指出经史合参对我们的重要性,并以“经史策问”的方式来使学生明白经史合参的重要性。程老师指出史学是比较现实主义的,而经学是要有道德目标的。但没有经的基础,很难对历史及现实有客观、公正的判断。经是要提倡道德标准的,但是史会向现实妥协。经史合参是一种综合能力,经史合参在现今价值观的构建中具有重要意义,需要更多的人能看到经的精神,看到史的精神。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荣誉研究员香港大学政治哲学博士凌友诗老师深刻指出近百年中我们对待传统的态度,正是这种做法造成了我们现今文化的低迷、信仰的缺失。并进一步说明了经史合参中的“参”就是相互印证。以经通史,以史注经。经是原则,史是具体的生活。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对应参照并且加以验证,才能让我们对经典更有信心。孔子建立历史传统是重历史的批判,历史判断胜于对历史的描述,尤其道德判断,这个判断从经中来,用经的原则来参与历史判断,经史合参离不开成圣成贤这个大的目标。我们的人格不能只有原则和道德信条,更要有历史这条线存在。

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山东省肥城市方得投资有限公司创办人蔡振国老师在商业活动中来践行传统文化,是知行合一的实践者。他从治学治家的方式来谈对经史合参的看法。首先,蔡老师认为经史合参就是理论结合实际,并以自己在商业活动中的实践来说明;其次,经史合参的第二层意义就是古今相续,继往开来,想学好传统文化,应该了解当今最前沿的知识;第三,要触类旁通,文史相结合。修身治学,都是靠知行合一。并不是每个人都去做学者,很多人最终要走入工作。但我们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贯彻中国文化精神,从各个角度来推动中国文化的复兴。

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系师董卫国老师从“理”与“事”的角度来阐释自己对经史合参的看法。董老师指出史就是事情,经史合参就是理事结合。经所以载道,是常道。承载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历史,是人创造的,有人才有历史。但历史并不完全是经典的主张,我们要用儒家的义理去安顿自己的生活。经史要合参,如果只讲经典,那就缺少历史的维度,缺少阅历,缺少视野,难以触及。经世合参,从经的角度来说是史对经的影响,它是一种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的积淀,这里史不仅是史料、历史知识,还有一个历史感。董老师特别指出我们在读经时是需要历史感的,读经或者经史合参有时候可以给我们历史感。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曹建墩老师、中央社会主义学院讲师李勇刚老师、华南农业大学国学院副院长唐元平老师、陕西省作协唐卡老师、文化学者朱岩老师也在师友辩难中表达了自己对经史合参的看法。

最后杨汝清老师对此次会讲做了发言总结。杨老师深切地讲儒家的学问是生命之学,自己立志成为什么样的人包括如何从当下出发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要磨练自己的心性,“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人上人并非高人一的特权阶层,而是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君子。我们学习经典的目的,关键在于提升我们的心性内圣外王并重。杨老师也对学生提出了深切的愿望,希望立志于儒学的人能真正践行儒家的学问。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儒家的学问与践行需后继有人,师生同行把这条路再拓宽,让更多的人走上这条路,这才是老师们的期待!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文字整理:慧芳  陈亚兰)

     
首页 | 书院介绍 | 活动资讯 | 学习中心 | 下载中心 | 联系我们 © 2013 江南书院 技术支持: